不少家長都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困惑,孩子看書不超過5分鐘就開始玩起來了,老師反映課堂上也是動來動去不認真聽課。這樣長期下去,怕影響孩子學習。對于家長來說想讓孩子老老實實的去做一件事真的是難之又難。
但是,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除了孩子本身的因素之外,更多的是生理原因造成的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尤其是3歲以前,右腦占據(jù)主導地位,3歲之后左腦也才剛剛開始發(fā)育。因為孩子的大腦功能發(fā)育不完善,所以對于低幼的孩子來說,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。
3歲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3-5分鐘:
4歲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10分鐘,其發(fā)展速度很快:
5-6歲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25-30分鐘:
7-8歲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30-35分鐘:
9-10歲孩子其有意注意在35-40分鐘:
11-12歲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40-45分鐘:
成年人注意力在30分鐘以上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孩子注意力的品質(zhì)也會提升,這就是孩子對新異事物如此敏感的原因。那么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哪些呢?
其實絕大多數(shù)孩子都沒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。即便那些被認定為專注力很差的孩子,在某些情形,如玩電子游戲時,也可以一玩幾個小時。為什么孩子玩游戲如此專注,做別的事情就會三分鐘熱度,注意力渙散呢?問題出在父母身上。很多時候,父母不是在幫助孩子變得更專注,反而是在不自覺地促使他注意力更渙散:
1.當孩子玩得很專注的時候,家長干涉或打擾。
家長總要詢問孩子:“你在干嗎呢?”或者干涉他:“這個不能這么玩,你看,要這樣!”有朋友或鄰居來了,要求孩子打招呼,若孩子不予理睬,就扣帽子:“沒禮貌!阿姨跟你說話呢,快回答阿姨!”還要一再地逗孩子玩。
2.為了省事,給孩子塞個手機或者iPad,讓他自己玩。
電子產(chǎn)品玩多了,會降低孩子對其他活動或者事物的興趣,他自然就會玩電子游戲很專注,做其他事情如坐針氈。
3.強求孩子專注地做我們認為對他成長有益的事。
如,要求孩子從頭至尾完完整整讀一本書,讀書時不許跑來跑去,不許插嘴等。孩子活在當下,管不住自己,親子之間就會形成對立關(guān)系,促使孩子建立起一個習慣性的反應(yīng)模式——但凡我們要他做什么,他就時刻準備逃跑。
4.對孩子期望值太高,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。
不顧孩子發(fā)展水平,以成人的眼光來衡量孩子專注的程度,給孩子貼負面標簽,導致孩子越來越不專注。
5.陪伴孩子時心不在焉,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。
孩子覺得父母在敷衍他,致使內(nèi)心不安寧,沒有心情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。
活用5招,提升孩子專注力
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也不必過于著急。家長只要反其道而行之,自然可以給孩子營造一個更有益于發(fā)展其專注力的環(huán)境:
1.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心的家庭環(huán)境。
心安定了,孩子才會安心而享受地去做某些事情。否則,他只能惶恐地糾結(jié)于各種“不安心”因素,難以專注。
2.當孩子做某件事情很投入時,盡量不去打擾他。
避免關(guān)注過度孩子,以免孩子形成依賴,缺乏自主性。當沒有人陪伴或者給孩子安排活動時,他就會內(nèi)心惶恐,無所適從。
當不得不打斷他的時候,走到他身邊,蹲下來,對他說:“我看你好專注呀(順便豎個大拇指)!對不起,現(xiàn)在我們……(陳述理由,告知后續(xù)的活動。)”如此,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,他就不會因為被打斷而鬧情緒,內(nèi)心就不會產(chǎn)生對抗的能量。他的心更安定,專注力自然就會發(fā)展得更好。
3.電子產(chǎn)品可以偶爾玩之,絕對不能當做電子保姆。
盡量陪伴孩子投入地玩游戲,參與他的游戲,引領(lǐng)他玩得更深入、更長久、更有創(chuàng)意。孩子自然可以將注意力更長時間地集中于某項活動。
4.當孩子癡迷于某項活動或某個事物時,順應(yīng)他的需求。
當孩子對某項活動產(chǎn)生興趣時,為他提供更多與之相關(guān)的資訊、材料、可能的相關(guān)活動,讓他跟與其相關(guān)的事物關(guān)聯(lián),并幫助他橫向或者縱向去拓展,發(fā)掘出更多有趣的元素,將探索的觸角伸向更多可能的方向。
5.某些小游戲,也是拓展孩子專注力很好的練習。
如,將某個小物件放在手心里倒騰,猜最后在哪只手里?;蛘哂幸庾R地引導孩子去關(guān)注某些事情,觀察某些事物的變化,如季節(jié)、光影、色彩等的變化。引領(lǐng)孩子享受這一切,并且不給他壓力,他的有意注意自然就會在這一類活動中獲得發(fā)展。
由此可見,專注力的養(yǎng)成,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,也不是一個需要刻意去訓練的事情。有心,每時每刻,我們都在培養(yǎng)孩子的專注力。